北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日期:2023-03-06 信息来源:北票市   游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辽宁省、朝阳市“十四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  “十三五”成果回顾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团结和带领全市60万人民,践行“三钱”理念,围绕“三个全面”,着力打造“三个环境”,产业基础更加雄厚,城乡面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高标准完成了“十三五”各项任务。我市相继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市等诸多殊荣。

第一节  发展成果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到2020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8.1亿元,年均增长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45亿元,年均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7亿元,年均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9亿元,年均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8亿元,年均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164元,年均增长7%。

——对外开放合作成效显著。组建67个招商局(办)、29个乡镇招商局,聚焦京津冀抓招商,全市开展招商活动1320次,其中党政主要领导外出招商130余次,签约项目283个,落地开工183个。实施老企业合资合作92户,盘活“僵尸”企业44户。积极开展大学进园区进企业,加强与清华大学、哈工大等31所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8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企业转化科技成果62项,新增科技创新平台2个,技术交易额完成730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8611.4万美元,出口创汇62384万元。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农业基础更稳,农业总产值实现88亿元,年均增长4.6%。“四区两基地”快速推进,发展保护地8.5万亩、种植辣椒20万亩、杂粮30万亩、大枣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130万亩以上、产量超10亿斤,共建肉鸡养殖小区86处、饲养量实现1亿只,共建生猪养殖小区49处、饲养量165万头,种鸭基地初步形成,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增收4361元。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更高,以冶金制造、环保装备、能源建材、阀门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全市规模以上企业55户,宏发食品公司进入辽宁民企百强榜。服务业全面提档升级,电子商务产业园高效运行,幸福北票APP全面上线,完成农村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957个,电商网点实现村级全覆盖,获评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成效明显县、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电商直播示范基地,港铁物流园正式启动。文化旅游快速推进,大黑山景区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西苍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市3A级以上景区达到9个,旅游收入实现35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实现23.5:27:49.5。

——经济开发区承载力不断提升。编制完成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实现了“智能化、科技化、生态化”,成功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核心区拓展到56.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03户,入驻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0个,1亿元-5亿元以上项目66个,安置就业3万人,实现产值68亿元、税收3.2亿元。创新“管委会+公司”建设模式,组建辽宁宏源建设投资集团,融资22.7亿元、投入资金近30亿元,实施了土地运营、征收拆迁以及天鹅湖景区等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三纵九横”路网拉开骨架,核心区“七通一平”全面完成,项目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获评省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累计新建道路88.7公里,铺设各类管线363.1公里,安装路灯1326基杆,建设5G基站12个,新建污水处理厂5个,绿化道路80公里,栽植树木15万余株。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6.3%,城区绿化面积1001公顷,绿地率达到42.77%。率先实现省农村路网内全部销号,京沈客专北票站投用,全面迎来高铁时代。人民公园、煤城广场、法制广场等绿化项目成为人文景观样板工程。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4处,完成辽西北供水工程、城市一二三级管网及设施全部更新改造,园景区铺设管网200公里,城市及园景区饮水更加干净安全。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形成“户减量、村清扫、乡收集、县处理”体系,获评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全力实施棚改收尾工程,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通过“优环境、强产业、聚文化”使“大黑山—东官河—凉水河—天鹅湖”生态经济景观带战略意义凸显,持续推进“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工程,围绕城市“五进”、农村“四旁”植树绿化64.37万亩,森林面积达到324万亩,森林覆盖率48.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02平方公里。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显著改善,河湖水生态有效治理,完成大凌河干流治理20.3公里、黑城子河29.7公里。城市建成区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厕所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建成农村垃圾填埋场10个,改造厕所1000座,创建1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生态村,8个省级、16个市级美丽示范村,获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在财力紧张情况下投入资金157亿元,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水平接近朝阳领先位次,教育总投入28亿多元,市本级近22亿元,顺利通过国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完成高中布局调整,实现示范性高中平分学苗,高考平均录取率97.35%,本科进线率43.65%,创新实施“校园点招”等教师招聘模式,共招聘教师671名,薄弱校改造87处,完成“一校三园”建设,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启动分级诊疗工作,组建医联体2个,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28个,面积达4.7万平方米,开放床位797张,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县。文化广场、综合文化服务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参保60862人,城乡居民参保368615人,贫困人口参保率100%。新增就业1.3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9处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机构投入运营。拥军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实现“五有”、“全覆盖”。应急管理平台初步完善,救援和防范事故能力不断提高。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扎实推进“十大举措”,顺利通过省贫困县摘帽验收,3.8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130个贫困村全部销号出列,25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村占比68%,贫困户产业扶贫项目覆盖率达到400%。创新实施产业扶贫模式,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7亿元,“1+4”产业扶贫建设扶贫农场41个,带动贫困户15810户32255人;“442”产业扶贫建设扶贫果园79处,带动贫困户3350户6941人;光伏扶贫总装机容量10.87兆瓦,确权到130个贫困村。同时,深入实施就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4283户,健康扶贫贫困户新农合参合率100%,资助贫困家庭学生9289人次;农村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安置748人,通过招聘考试安置贫困家庭大学生事业编176人、国企11人、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29人。“十星放光彩”活动深入开展,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有效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开展“德耀北票·人文川州”行动,发挥“一十百千万”活动载体作用,用好“两中心一平台”,构建“大宣传、大文化”工作格局,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第二节  取得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全市上下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同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才取得了经济振兴、人民幸福的可喜成绩。

——贯彻“三钱”理念才能获得更多发展资金。践行“三钱”理念、发扬“三抢”精神、运行“三个厘清”机制,研究政策、包装项目,发展产业、壮大实力,累计争取到位资金220.5亿元,重点投向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着力对外开放才能赢得更多先机。组建招商委,市委书记亲自挂帅,乡镇、部门和园景区为成员单位,组建专业招商团队,按照“面向全中国,主攻京津冀”战略,集中开展招商引资,加快了“走出去、引进来”步伐。

——创新体制机制才能获得更大发展。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创新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将原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五间房新市镇作为整体,划归经济开发区管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了经济开发区封闭运行,打破了资源分散局面,推动经济开发区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坚持绿色发展才能走好可持续道路。以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为重点,淘汰落后产能,着力节能减排,持续改进生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了经济绿色发展,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兼得。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才能激发热情。坚持好干部标准和“四靠”要求,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奖惩机制,将干部用人导向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发展乡镇经济等一线培养使用、提拔重用、表彰记功,及时调整工作不力干部,考核“指挥棒”作用有效发挥,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断提升。

——狠抓社会治理才能提升文明程度。通过深入开展“德耀北票·人文川州”系列行动及持续不断建章立制,全市人民在爱岗爱家、敬业奉献、礼仪道德等诸多方面素质不断提升,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营商环境欠佳,部分领域改革还需持续深入,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开放水平不高,产业链条偏短,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民生领域尚存短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很大空间,防范化解风险任务仍然艰巨。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实施“东融、西优、南拓、北连、内强”发展格局。县域主攻京津冀抓招商,重点打造“四园四集群”,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乡镇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建强“四区两基地”。经过五年努力,建成城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30万,能够“留住人、吸引人、营养人”的文明宜居城市。

第一节  总体形势

——眺看发展大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环境,科学研判“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力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产业加速外迁转移,为我们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省委提出“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加快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朝阳市委提出“牢牢抓住‘四大机遇’,聚焦‘六大任务’,强化‘一个保障’确保实现‘一个目标’”,为我们做好“十四五”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提供了遵循。

——客观审视市情,多年努力积累形成坚实基础。经济开发区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建成投产,环保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生态肥料三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项改革深入实施,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营商环境逐步优化,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持续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德耀北票·人文川州”行动持续深化,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道德修养提升明显、干事创业激情迸发,凝聚了谋发展、促振兴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东北振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围绕建设“大黑山-东官河-凉水河-天鹅湖”生态经济景观带,创优营商环境,做强产业支撑,加快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社会文明,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对外开放合作,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全方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北票建设成为“留住人、吸引人、营养人”的“创业热土、宜居宝地、德善之城”,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突出党作为各项事业核心领导地位,增强系统观念,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朝阳及北票市委各项安排部署。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补齐民生短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城建、民政、科技等领域全面对外开放,以高质量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开放格局。

——坚持加强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发展,补短板、创优势、强能力,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最大限度释放科技第一生产力巨大潜能,满足产业、市场、社会发展需要,真正实现依靠创新提质增效。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主城区中心集聚与辐射带动作用,高起点合理推动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发展,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层次分明、布局协调空间结构。

——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两山论”等生态文明理念,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降耗发展,建设生态、经济、景观合一的绿色发展体系。

第四节  目标任务

——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我市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经济、社会、生态均高质量发展。全力将北票市打造成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县、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营商环境不断向好。打造“三大环境”取得重大进展,制度创新取得重要成果,瓶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开发区带动作用更为明显,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实现翻番。

民生福祉稳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乡发展更为均衡,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公共服务更加优质,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展望2035年,北票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全市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经济体系;社会文明达到新的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北票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重点任务。综合考虑北票现阶段发展特征、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和省市委部署要求,未来五年,我们要抓住关键重点,强力推进“三个突破”和“五个提升”,即:强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项目建设、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实现重大突破;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要素保障能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提升,确保圆满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第三章  强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实现重大突破

   明确“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做到“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积极创优“三大环境”,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县。

第一节  打造高效便捷的营商发展环境

以“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为总目标,切实创优营商发展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深化“五减”,完善服务导图,重塑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以工程建设项目为突破口,实施建设用地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实行一规通用、一评通用、一验通用,强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强力推进“一网通办”,打通数据壁垒,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坚持弱化审批、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领办代办制,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优化法治环境。开展治安净化行动,整治扰企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执法检查,实行年度计划备案制度,探索建立联合检查机制,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常态化开展专班服务,深化“项目管家”“项目秘书”“驻企联络员”制度,持续上门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深入开展“三个厘清”,着力营造守约践诺信用环境。深化政法领域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党对执法司法工作的领导监督机制,健全政治督察、纪律作风督查巡查、执法监督和综治督导工作机制,建成完备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度体系。

——增强成本竞争力。挖掘内需潜力,畅通产销链条,制定本地产品目录,改革创新招投标运行机制,推广使用本地产品,全力打造投资洼地。落实好“一升一降”要求,在“降”上,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继续设立扶持企业发展资金,取消重大项目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力清理中介服务,开展园区地质灾害、水土保持、压覆矿产资源等区域评估,投资项目共享共用。在“升”上,提升企业违法违规成本,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优化生态环境。围绕打造良好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创新生态,全面激活发展动能。以抓政治生态为根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严惩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破坏党风党纪行为。加快建设山青水绿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社会生态,切实提升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营造创新生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商业模式创新,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节  打造山青水绿的自然生态环境

深入实施“青山工程、绿水工程、蓝天工程、净土工程”,打造山青水绿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

——实施青山工程。以朝阳市争创国家级森林城市为载体,全面推进市、乡、村三级林长制,森林面积达到343.5万亩,覆盖率提高到51.18%,蓄积量增长到315.1万立方米,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一是着力提升植树种草力度。在农村深入实施“四旁”造林种草,在城市着力推进绿化“五进”,打造和完善“大黑山—东官河—凉水河—天鹅湖”生态经济景观带,绿化造林95万亩、经营抚育34万亩、人工种草50万亩。二是大力加强护林养林措施。加强封山禁牧,狠抓护林防火,完善病虫害监控体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保护名木古树,重新修订和完善《北票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实施蓝天工程。大力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以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和精细化管理为重点,深化污染源脱硫脱硝,对重点废气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严格控制高污染燃料使用,深入推进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持续开展“散乱污”整治,完善重污染天气联合预警机制;建立碳排放考核机制,深入推进燃煤锅炉治理。大力发展新能源、低碳循环、节能环保产业,壮大绿色低碳服务业。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全部达标。

——实施碧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格落实“三条红线”,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全面加强取用水监管,落实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制度,加快地下水监测工程、监控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围绕“一湖一带一山一园”,加强水行政执法,保护河道生态,严禁采砂行为。以强有力工程和生态相结合举措,打造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不断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继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进一步提高污水集中收集率和中水利用率,加快乡镇、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

——实施净土工程。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进行管控治理”,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快污染治理与修复,严控新增污染,加大污染防治执法力度。完成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工作,掌握重点行业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实施农用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理,建立社会源危险废物回收体系,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鼓励农民减少化肥使用量,全市有机肥替代项目达到30万亩;建设高标准生态养殖小区,注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鼓励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建设,大型规模畜禽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到100%,推进20处粪污肥料化工厂,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备安装率达到90%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

第三节  打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社会环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将文化作为城市灵魂和根脉,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京津冀休闲“后花园”,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弘扬主旋律。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弘扬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用好环境整治常态化机制。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健康网络文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二是深入开展“德耀北票·人文川州”行动。以“一十百千万”活动为载体,引导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全社会形成“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让北票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有品位、越来越有人情味。三是深度挖掘“十大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突出道德文化,展示历史文化,铭记煤城文化,倡导生态文化,发展民俗文化,打造村社文化,弘扬军人文化,建好广场文化,培树企业文化。使北票处处有故事,遍地是文化,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大力保护古建筑、古树木、古村落、古民居,留住历史印记,守住文化之魂。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化名人培育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27个建制乡镇综合文化站,实施以市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高标准建设科技馆。建设高水平文艺队伍,加强文艺创作,推出精品力作,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革命英烈事迹,改扩建烈士陵园,新建革命烈士纪念展览馆。加大对万人坑遗址公园、“亚洲第一千米竖井”、京奉铁路关外段、三宝火车站等历史资源保护开发力度,铭记煤城文化,围绕剪纸、根雕、玉米皮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民俗文化。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至2家、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至5家。三是加快体育事业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升级改造一批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全民健身十大品牌活动,着力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5%,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

——发展壮大全域旅游。抓好“黑山、白水、鸟化石”开发建设,深度挖掘“十大文化”,推动文旅产业融合,树立“四个一”宣传品牌,叫响“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朵花绽放”城市品牌,全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一是着力打造重点景区。做优大黑山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样板区,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高标准建设天鹅湖生态景区,借助珍贵名鸟迁徙觅食必经之地及首批重点PPP示范项目优势,进一步打造候鸟栖息地,整合山水林田湖草,打响“龙舞花开之地,中国天鹅之乡”品牌,打造成天鹅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做活古生物化石科普旅游景区,探索推行“产业支撑、科普搭台、旅游唱戏”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利用鸟化石自然保护区,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加快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完善,升级保护区管理监测系统,打造古生物化石科普旅游基地,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特色旅游产品,推进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休闲基地,拓展特色经营业态。围绕果蔬采摘、花海观赏、农事体验、农家菜肴开发生态观光园、做大大黑山梅花鹿产业,推动“旅游+农业农村”发展。大力开发多样化工业旅游,逐步拓展非门票经济旅游消费产业链条,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高地。三是设计一批精品线路和旅游品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提格升级文保单位,保护开发利用国家级传统村落,完成尹湛纳希故居建设及纪念馆布展陈列。重点谋划以大黑山为主的山岳风光游、温泉养生游;以天鹅湖为主的候鸟观光游、宗教体验游、水域休闲游;以四合屯、毓水街为主的化石研学游、玉石文化游;以大三家、上园为主的金丝王枣采摘游;以泉涌山为主的冰雪体验游、蒙族风情游;以红村、新立屯村为主的生态乡村游;以辽西第一党支部、矿山遗址公园为主的红色游等精品线路。

第四章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为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对外开放合作,主攻京津冀、不忘江浙沪、面向全中国抓招商上项目,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焦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发展以商贸流通、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到“十四五”末,引进项目400个以上,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700亿元,年均增长35%。

第一节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主攻京津冀抓招商。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沈高铁全线贯通机遇,建设“京津冀产业园”,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通道对接、产业对接、平台对接、市场对接,引进企业200家以上。推进“1+4招商”格局,“开发区、乡镇、部门、企业”四方协同作战,发挥招商团队优势,以面向京津冀精准招商为前提,推进专业招商、敲门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具备“六有”特征的高质量项目,切实推进海亮新型建材、通鑫炉料、宝能高科、世通喷灌设备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十四五”期间,引进京津冀地区项目260个以上,全力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

——提高利用外资能力。引进国外先进企业集团设立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等机构。引导外资在5G、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十四五”期间,利用外资达到5亿美元、出口创汇10亿元。

第二节  改造升级“老字号”

    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和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服务及人才引进,驱动一批“老字号”企业改造升级。

——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大学进园区进企业,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引领企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十四五”期间,全市校企合作企业累计达到100家以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累计达到120个以上。

——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十四五”期间,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20%以上,R&D投入占GDP比重2.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20%以上。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为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十四五”期间,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家以上。

——强化科技服务。组织开展示范引领性创新活动,建立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科技管家服务制度,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实现精准高效对接服务。

——全方位引进人才。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强力推进“双创孵化”,继续实施“引进人才十大工程”、“高校毕业生凤来雁归”等人才强市战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一支以高级工为主体,技师、高级技师为龙头,初、中级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到“十四五”末,柔性引进人才1500人。  

第三节  深度开发“原字号”

围绕做强产业壮大集群,深度开发一批“原字号”企业。

——强产业壮规模。围绕做大做强“四园四集群”,打造以一诺为龙头的环保装备制造特色主题园区,以宏发、温氏、超润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特色主题园区,以施可丰为龙头的生态肥料特色主题园区,以海亮为龙头的绿色新型建材特色主题园区,结合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强强联合。创新“飞地经济”模式,大力发展乡镇工业经济,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到“十四五”末,累计实施老企业合资合作转型升级3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个以上,其中10-50亿企业5户,1-10亿元以上企业20户。

——优质量创品牌。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产品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服务,健全企业诚信监督体系,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引导企业增强诚信意识,实施政府质量奖、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驰名商标、老字号等为核心的品牌战略,加大培育和市场开拓力度,提升品牌增加值和软实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企业。

第四节  培育壮大“新字号”

围绕培育壮大一批“新字号”企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业。运用5G、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平台,促进工业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适配性好、定制优化的服务解决方案。加快“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工厂建设,引进智能化数控机床和智能化制造生产线,推进机器人整机及智能控制系统系列化产品开发应用,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与部件的性能和质量,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业快速发展。

——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金属钛、金属钼高端材料及非金属、无机非金属、建筑、包装新型材料产业,支持高纯石英粉、无机纤维、膨润土、摩擦、多层共挤包装材料及尾矿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等产品研发及技术攻关。围绕施可丰生态环保产业园上下游产业链,实现重点产业全链发展,通过内外上下游企业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实现产业循环发展。

——大力发展高端环保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以新型环保设备,医疗废物处理设备为重点的节能环保制造产业;做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发展高端数控机床、高端基础零部件等产业;发展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加快电信电缆产业发展,推进泵阀产业升级。

——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深度开发利用新能源,强化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稳步推进风、光、电项目建设。发展页岩油产业,积极引进原油提纯项目和企业;发展生物质能源,建设生物质燃料加工基地;瞄准新一代新能源战略重点产业,规划推动多种形式的新能源综合利用,支持锂电池动力系统研发。

第五节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

全面打通“转身向海”通道,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全力打造辽冀蒙区域物流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到2025年,物流业货运总量达1000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税收1亿元,安置就业1万人,实现城乡物流一体化。

——推进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一是推进港铁物流园建设,构建“公铁联运、仓干配支、标准仓储、恒温物流、保税监管”服务板块和“一中心、多节点、全辐射”大物流格局。二是全力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推进番茄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远销省内外、出口俄罗斯等国。加快标准化大型农贸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加快发展公用型仓储设施,鼓励开展协同配送、共同配送。规范物流车辆管理,整合现有物流企业资源,提高城乡配送效率。到2025年,规模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统一配送率达到85%以上。

——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协同推动商贸物流重点领域标准化运营与管理,降低货损率和综合物流成本,加快设施设备、数据信息和服务流程标准化建设。

——推进冷链物流快速发展。构建生鲜食品和药品冷链物流骨干节点网络,推动经营环境标准化改造,完善冷链配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功能。到2025年,全市培育全链条冷链物流企业1家。

——推动物流园区智能化建设。鼓励企业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便于集聚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互联互通的智慧化信息服务平台,为园区用户提供全流程服务。到2025年,培育智能化重点仓储企业1家。

第六节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充实电子商务产业园。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完善管理机构,规范运营电子商务产业园。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入驻,打造特色突出、产业集聚、服务完备、跨域合作、融合发展的知名电子商务园区。推动实体交易和网上交易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批发市场强化仓储、配送、采购等功能,发展以北票特色商品为依托的网商集聚区。到2025年,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孵化企业达到75家以上。

——培育龙头电商企业。鼓励商贸流通和生产加工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施工业制造与电商融合行动,强化与阿里巴巴、京东及行业电商平台的合作,加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企业引进力度,积极推广电子商务代运营,发展直播经济,为各类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第三方运营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电商龙头企业4家以上,做大“幸福北票”龙头电商,带动区域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市网络适销品牌20个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快递物流企业2家,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家。

——拓展农村电商发展。建设集电商服务与快递配送于一体的“农村电商快递公共服务站点”,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争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施“电子商务+高质量农产品”,支持特色农产品进入阿里巴巴兴农扶贫频道和京东巾帼扶贫馆、特产馆等,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创业者和带头人,每村培养电子商务业务骨干2名以上。到2025年,建成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村级知名电商服务点达到50%以上,行政村物流配送实现全覆盖,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5亿元。

——加快跨境电商发展。发展跨境电商平台,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跨境电商手段拓展国际市场,对内促进进口商品消费。支持企业完善配送、物流、结算等配套体系功能。到2025年,培育跨境电子商务领军企业1家。

第五章 强力推进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战略先导区实现重大突破

面向京津冀、融入京津冀、深耕京津冀,最关键的平台就是开发区。牢牢抓住项目建设和绿色发展核心,打造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的“重要窗口”,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做到存量优化和增量提升“双轮驱动”,按照“集群化、链条化、智能化、生态化”和“四园四集群”发展路径,强化规划引领,实施“东进、南拓、中优、北连”,优营商、抓招商、强基础、美环境,推动融资建设自主平衡,切实发挥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作用,形成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全力打造辖区面积13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有主题、有灵魂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到“十四五”末,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第一节  全力打造“四园四集群”

——加快打造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环保装备制造特色主题园区,围绕一诺环保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环保设备及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国内最大的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生产基地。到2025年末,引进企业200家,实现产值200亿元,安置就业2.5万人。

——壮大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农产品加工特色主题园区,着力发展壮大畜禽养殖、农产品种植规模,围绕宏发、温氏、超润等重点企业引进农牧产品深加工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个龙头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末,创建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驻企业5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上市企业5家以上;实施农产品深加工项目80个以上,实现产值200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

——做强新型生态复合肥产业集群。依托生态肥料特色主题园区,围绕施可丰等重点企业,加快引进复合肥等产业项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发展冶金固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建设冶金固废资源利用研发中心和中国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到2025年末,引进企业60户,实现产值100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

——精心打造绿色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依托绿色新型建材特色主题园区,围绕丰富的油页岩资源,以海亮为龙头延伸发展新型建材产业,积极发展关联产业,基本形成资源配置优化,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链条有效衔接,实现节能减排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末,实现产值100亿元,安置就业1万人。

第二节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电路气功能齐备,厂房设施一应俱全”,企业“拎包入住”,全力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供给水平。“十四五”期间,经济开发区规划新建道路160公里,规划铺设各类管网499公里,规划新建变电站4座,安装路灯6500基杆,实现5G全覆盖。

——完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三纵九横”道路,依托北房线及中宝大街加快东部路网建设19.7公里,完善施可丰生态环保产业园路网14.2公里。延伸新湖路(滨河西路)19.9公里,完善经发大路,全面打通北部、中部、南部交通大动脉;改造冠湖路24.3公里,扩大外环路覆盖区域,全面串联起高速站、高铁站、冠山、三宝、下府和天鹅湖景区;加快开发区铁路物流与国铁并网。

——完善水电等配套设施。加快开发区防洪保安和泵站工程建设,实施港铁物流产业园雨污水工程6公里、智能环保制造产业园雨污水工程9公里和冠山至北大桥污水管线工程5公里。建设农产品66KV变电站,完善冶金循环经济产业园10KV电力线路,推进三宝河南、冠山变电所扩容,容量由3万KVA增容至4万KVA。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厂房。做好拆迁工作,按进度分期报批、供应项目用地。盘活经济开发区闲置土地、厂房,充实国企资产,便于开展融资活动。建设符合产业生产需求的标准厂房,配备数控机床等产业通用基础制造装备,接入光纤宽带和物联网终端设备,配置高效率运维软件系统。新增规划核心区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

——建设生态宜居园区。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新建10000吨东官污水处理厂、5000吨三宝污水处理厂,扩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施可丰生态环保产业园污水处理厂至5000吨,配套实施6000吨农产品园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项目。建设大型垃圾中转站2个,公共休闲健身场所11处,完成道路绿化150公里,栽植树木24万株。

第六章  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取得重大提升

坚持以产业兴旺带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四区两基地”增量提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种植和养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到“十四五”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165亿元,年均增长14%。

第一节  围绕“四区两基地”做大农产品深加工

深入推进“四区两基地”,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加快发展肉食深加工实现产业乡村全覆盖,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围绕“四区”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四区”深入挖掘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一是扩大杂粮种植面积。壮大杂粮加工销售产业,依靠互联网扩大销售范围。依托海丰食品等农事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杂粮生产企业竞争力和知名度。二是延长辣椒产业链条。发展优质辣椒品种,围绕辣椒色素等深加工方向,引进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辣椒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到“十四五”末,设施农业达到10万亩,辣椒30万亩,杂粮40万亩,大枣10万亩,经济林总面积80万亩。

——围绕“两基地”加快发展肉食深加工。一是进一步突出肉禽和生猪产业的主导地位,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总要求,大力发展“两基地”建设,着力为畜牧龙头企业打造质优量足的“第一车间”。在西片、北片乡镇重点布局肉鸡养殖场,新建年出栏120万只肉鸡养殖场75个;在东片、南片乡镇重点布局肉鸭养殖场,新建年出栏700万只肉鸭养殖场5个、130万只50个;新建万头种猪场9个,年出栏育肥猪4000头的养殖场372个。二是以“两基地”为依托,鼓励宏发、超润、温氏等畜牧龙头企业稳步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开发熟制肉品加工、鸭血加工等深加工项目,不断完善并延伸产业化生产链条,持续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到“十四五”末,我市肉鸡和肉鸭年饲养量分别突破2.2亿只和1亿只;生猪出栏量300万头以上,保持住国家生猪调出大县;畜牧业产值实现115.56亿元。规定动物疫病免疫率保持100%,主要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99%以上。

第二节  增强农业发展基础保障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扩大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面积,推进农业作业机械化、社会化水平,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优势,完成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十四五”末,农机总动力达到39万千瓦,机械耕作面积达到10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0%以上,生产社会化面积50万亩,恢复灌溉面积5.24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饲草料地面积5.85万亩,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0平方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实施土地流转50万亩,严格落实“两区划定”粮食生产面积135万亩,确保每年粮食生产面积在130万亩以上。

——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进农业主体与科研机构合作,围绕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强化农作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完善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探索建立农业技术环境风险评估体系。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农业平台,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提升农民合作社运营质量。加快农业超市建设,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支持农民工、职校毕业生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做优农业品牌。支持认证一批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打响“北票番茄”“北票红干椒”“龙潭粉丝”“金丝王大枣”“海峰糕点”等地理标识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争创一批国、省级名牌产品。到“十四五”末,认证绿色、有机食品数量达到20个以上,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集群。

第三节  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促乡村振兴

坚决落实“扶贫永远不能划句号”和“四个不摘”要求,抓实“两保”、“两业”,全面推进“飞地”扶贫模式,深入实施“1+4”“442”“光伏扶贫”等产业项目,及时监测返贫因素,延续“万名党员拉手贫困户”、“百企帮百村”、“十星放光彩”等系列活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抓好产业扶贫关键。全力推进“飞地”扶贫产业模式,深化“四区两基地”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扶贫产业项目规模化发展。将扶贫资金资产全部确权到村集体,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长效机制,抓产业稳就业,促贫困户增收。

——建立和完善帮扶机制。以党建引领提升帮扶能力,积极探索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办法,压实各级领导干部、帮扶部门责任,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一线主力军作用,大力扶持乡镇、村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发展,助力贫困户稳定脱贫。开展捐资助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发展“五小产业”。

——以宣传教育扩大帮扶成效。以“十星放光彩”活动为载体,激发内生动力,树立生活勇气和信心。深入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充分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

——健全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预警监测,常态化开展扶贫对象“回头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人口纳入监测范围,按潜在返贫致贫风险及收入稳定程度确定风险等级。

第七章  强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取得重大提升

    以主城区为核心,大力实施“东融、西优、南拓、北连、内强”工程,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建设文明宜居城市。深化城乡“七个一体化”,推动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发展关系。

第一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施城乡建设“七个一体化”。

——城乡绿化一体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发展思路,完成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保障措施,推进城市绿化“五进”,实施农村“四旁”造林种草,做好水文章,打赢蓝天净土保卫战,逐步实现“四季皆绿,三季有花,丰富多彩”的城乡绿色景观,完成城市绿化75万平方米,农村绿化95万亩。

——城乡交通一体化。打造“北票123出行交通圈”(乡村1小时通勤、市内20分钟通达、市郊30分钟覆盖),城乡公交乘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节约、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

——城乡供水一体化。争取国家投入和地债资金12.83亿元,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把城市供水逐步延伸到农村,实现运营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让农村居民喝上和城市居民一样干净的自来水。

——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美丽乡村20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150个,全市5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实现处理,其他5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新建无害化卫生厕所3.5万座,有效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土壤。新建农村垃圾转运站、封闭式垃圾收集点、生活卫生垃圾填埋场等设施,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

——城乡管理一体化。推进城管执法向乡镇延伸,依法依规、分类处置,全面清理整治农村违建,重点整治强占多占、非法出售等恶意占地建房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城乡教育一体化。通过撤、并、疏、建等措施,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化有机统筹和优化配置软硬件教育资源,在优秀教师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向农村中小学校倾斜,推动城乡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城乡医疗一体化。调整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合理拓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范围,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以两家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做强县乡村三级医联体,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实现诊疗信息互联互通。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增强城区综合承载力,积极打造中心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达到52.3%。

——提高城区综合承载力。着眼于增强人口经济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健全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一是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重要物资储备。二是健全城市路网系统。打通花园街、川州街等城市主要街路,推进道路交通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完善市政管网和排水防涝设施,扩大普惠性养老、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三是创建智慧城市。整合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四是塑造城市新风貌。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改造老旧小区,加强城管综合执法,持续巩固违建整治成果,探索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企业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物业管理服务平台。

——积极打造中心镇。积极打造以冶金产业为主的东官营、以粉末球团产业为主的宝国老、以新型建材产业为主的北塔、以生态旅游产业为主的上园、以辣椒深加工产业为主的马友营和以经贸大厦为主的五间房等6个中心镇,配套建设高质量学校、医院、敬老院及商贸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持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合理推进“乡改镇”“乡镇改街道”和乡镇撤并。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流动壁垒,加强落户政策宣传,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大幅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等在城市落户便利性;加快养老保险统筹进度,增加学位供给,加快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规模以上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

第三节  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建改造道路87.1公里、排水管网126.98公里、人行道12.43万平方米、硬覆盖人行路103.5万平方米,改造路灯4000基杆,新建路灯2062基杆,新建改造供热管网95.5千米。

——完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紧紧围绕辽宁省“交通强国试点单位”契机,打造更高等级国省干线网、通畅的农村公路基础网。积极谋划高速铁路支线连接,加快与赤峰、锦州等市公路连接改建,将经济开发区和天鹅湖生态旅游景区快速连接,新建冠湖路24.3公里,扩大城市外环路空间骨架,提升主城区、工业园区和天鹅湖生态景区交通运输能力,加快建设公交枢纽站和新客运中心。“十四五”期间,完成国省道路建设169.4公里,桥梁1010延米2座;其它公路建设234公里,桥梁150延米1座;乡村公路建设1627.5公里。

——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山洪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实施东官营子河城区段防洪综合治理和南八家大营子水库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农村基层防洪抗洪能力;实施12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保障水资源供给。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水管网及设施建设,实施城市供水安全工程和智慧水务工程,让城市供水更安全、更有保障。

——改善能源基础设施。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着力扩大天然气输送规模,加快推进燃气管网建设;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风能资源测试和风电开发。

——加快信息通信工程建设按照“政府主导、铁塔统筹、开放共享、服务社会”原则边建设、边储备,全面加快5G基站建设。到“十四五”末,建设5G通讯基站1430个,基本实现城乡5G移动通讯网络全覆盖。以城乡光纤改造和“宽带北票”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光纤网络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实现城乡宽带全覆盖。

——推进数字信息产业化发展。借助于5G高宽带、低时延和AI能力,加强与社会大数据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进一步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实现大数据资源共享。

——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计划搬迁5115户。提供公租房227套,满足外来务工技术人员及高学历人才住房需求。

第八章  强力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取得重大提升

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安全稳定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第一节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加快教育现代化,致力教育公平,教育总体水平位居朝阳前列,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发展。推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构建以公益性、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建城镇住宅小区按标准配建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1所公办幼儿园,计划改扩建大村园30所。2025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普惠率达到9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以上。

——巩固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全面改善软硬件条件,全力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建)城市小学3所,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学校提质改造,建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到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为零,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

——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完善配套设施设备,推动优质特色发展,打造1所辽西品牌学校。力争到2025年,高中入学率61%左右,普职比趋于合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高考本科达线率位于全市前列。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

——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普特结合,建立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方式。保障贫困家庭学生、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推进终身教育,发展老年教育。到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95%以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

——完善办学条件。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行教育信息化,加快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继续施行“点招”教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术和师德师风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机融合。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做好学生生长发育及健康监测。到2025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目标,新建校舍36.12万平方米,改造活动场地40万平方米。

第二节  全力打造健康北票

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强化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成立中心医院台吉新城分院、疫情防控救治中心,积极支持中医院发展,巩固三级甲等中医院创建成果。推动28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家县级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提升“紧密型医共体”服务能力水平,实现“大病不出县”。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及监督,提高疾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智慧卫生”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十四五”期间,每千名常住人口公共卫生员人数不低于0.8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切实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六统一”。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待遇落到实处,深入落实城乡居民慢性病用药制度。完善医保基金监管长效机制,推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开展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制度,不断提升医疗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动态监测出生人口,做好优生优育、妇幼健康服务工作,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升流动人口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第三节  调整就业分配格局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失业预防调控机制,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鼓励大众创业,提升就业质量,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充分、分配格局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积极稳定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发挥非公经济就业吸纳作用,贯彻落实减免税、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就业促进政策,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双创”平台作用,每年新增就业2600人,劳动力转移3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强化职业技能提升。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以职业培训中心为主体,以职业培训学校为辅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初步完成职业技能、就业再就业培训实习基地建设。

——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建立劳动力管理与服务信息网络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的信息分析发布制度。规范劳动者、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市场行为,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政策框架体系,巩固和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基本实现劳动合同制度全覆盖。加强劳动争议和信访处理工作,完善和强化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农民工工资欠薪案件动态为零。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维护劳动收入主体地位,增加非工资性收入比重,完善资本、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股权红利收入。加快实现农民资源要素收益最大化,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加强再收入分配体制调节能力,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和基本养老金标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社会保障发展。合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完善参保人员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职业年金补记政策。完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全民参保,年新增参保1500人,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新老农保账户衔接,适龄农民参保率达到80%,缴费率达到90%。

——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完善残疾人和孤儿社会保障及服务体系,按时足额发放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规范收养登记,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持续开展“蓓蕾慈善工程”和“春蕾慈善行动”,落实60年代精简退职职工政策和待遇。开展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加大对贫困患病妇女帮扶力度,提供多样化普惠托育制度。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民建公营、公建民营等社会化养老保障运营新模式,完成农村区域敬老院规划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打造专业养老队伍,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大养老格局”。

此外,建设好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休养院及英烈纪念馆等项目,做好退役军人与抚恤优待对象服务事宜。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巩固火化率100%。积极做好地震、地方志、外事侨务等工作,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社会事业发展。

第五节  积极创建平安北票

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防风险、保稳定”,不断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快法治北票、信用北票建设,积极创建平安北票。

——做好“防风险、保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立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紧盯十大重点行业领域,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胜利。

——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公共安全防控和应急管理,建立健全事故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健全监管机构,突出信息技术运用,强化工矿企业、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领域安全监管。提高消防应急能力,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优化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高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加快构建城乡食药品监管、新时代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基层治理,强化“雪亮工程”,充分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切实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有机融合。加强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契机,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加快法治北票、信用北票建设。加大全民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促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体制,构筑覆盖全社会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九章  强力推进发展要素保障能力取得重大提升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守好红线底线,加大电网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供电能力,践行“三钱”理念,获得更多发展资金。

第一节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优化规划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在开发保护方面的基础和平台功能,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注重与产业发展对接、互动与联动,合理安排各类产业对空间及布局需求,切实做到空间、规模、功能、类型、保障机制实施管理协调到位。

——守好红线底线。全面完成我市生态红线评估调整工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编制空间规划的基础,强化用途管制,严禁任意改变用途,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破坏。

第二节  持续加大电网建设力度

依托重大经济项目、农村发展及中心镇建设任务,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供电能力和安全性,重点推进电源、智能电网建设,实现“一乡(镇)一座变电站”供电方式,切实做到“宁可让电等发展,不让发展等电力”。“十四五”期间,投资19.8亿元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66千伏变电站8座,投资1.52亿元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423千米、电变压器321台。

第三节  切实践行“三钱”理念

研深吃透政策,精准包装项目,全力“跑部进省”,通过向上争取“要钱”,向政策性银行融资“借钱”,为招商引资项目投产达效“挣钱”赢得时间、奠定基础。

——依托向上争取“要钱”。抓住“两新一重”、东北振兴、乡村振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国家政策机遇,找准与我市的结合点、切入点论证包装申报项目。加强与部委、省厅沟通汇报,弄清资金分配方式和项目申报流程,赢得争取资金和包装项目先机。能包则包、应包尽包,用项目数量“覆盖”上级政策。成立专班,坚持全市“一盘棋”,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依托融资“借钱”。完善国有公司资质,赋予国有公司城市资产特许经营权,用好“三个厘清”,有效整合包装国有资产资本化经营、运作。精准掌握国家融资政策,有效利用政策性银行优势;完善贷款要件,特别是提高行政事业性相关要件办理效率,加大金融机构融资力度;此外,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及PPP等模式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依托项目投产达效“挣钱”。加强监管调度,按照“抓开工、抓调度、抓跟进”要求,有效解决项目建设程序履行不标准、资金使用不规范、工期进度无保障等问题。办好“强企直通车”,实现“项目管家”全覆盖。以“项目秘书”为纽带全力做好项目服务,全力推进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

第十章 强力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取得重大提升

在深入贯彻“三钱”、“飞地”、“三个厘清”、“城乡七个一体化”、“三重一大”等工作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斗争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进制度创新,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资源性产品定价成本信息公开制度,落实国家、省天然气价格改革政策,完善管输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开放非居民用气销售价格,建立健全天然气弹性价格机制和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完善城市供暖价格管理,落实煤电热价格联动机制,做好扶持性电价政策保障,进一步理顺市区自来水价格,完善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建立健全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对外合资合作,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序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制度、市场化薪酬管理制度等办法,实现以管资产、管企业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承包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十四五”期间,建立健全仲裁委员会,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调解规范化建设,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规范草原承包行为和管理方式;推进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制定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颁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建立农村产权网络交易体系。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户利用家庭承包或流转林地,以及投资、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林权抵押质押贷款制度,扩大抵押范围,提高林权抵押率;完善森林保险制度,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森林保险费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保险金额,创新差别化的商品林保险新产品。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推进乡镇招商引资,提高乡镇经济自给自足水平。落实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相关政策,切实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推进税制体制改革,做好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工作;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加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三农”的金融服务供给。

第十一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实现目标强大力量

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新时代北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过程,凝聚发展强大力量,切实强化规划实施,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委工作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优化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坚持以法治思维促振兴发展。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凝聚全市各界力量团结奋斗。全力营造抓项目、抓创新、抓发展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全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力量。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

——坚持“五个一批”用人机制。树牢鲜明用人导向,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突出一线培养锻炼、精准考察识别、科学选拔任用、激励担当作为、坚持容错纠错,切实做到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激励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勇于动真碰硬,着力打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北票高质量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完善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认真贯彻“十四五”规划基本精神和原则,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要列入本单位专项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和落实。规划实施中期,围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开展规划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健全沟通反馈机制,让更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决策与监督。编制各类规划要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做到规划不经法定程序修订不变通、不走样,增强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